今年已經67歲的老裁縫陳文鑄,身懷家傳的“秘訣”,50多年來一心一意制作“中山裝”。他根植中山,奔走世界,為世界各地的政要名人量身裁剪制作中山裝,讓中山裝文化在世界各地不斷傳播。
辛勞地推廣 得到眾多國外友人認可
為了推廣中山裝,陳文鑄成為一位不知疲倦的人。比如上個月,他就曾連續幾天奔波在中山、福州、北京、鄭州之間,直到順利地完成幾套中山裝的制作。
9月2日,北京某大學的教授致電陳文鑄,告訴他一位國外學者對中山裝很有興趣,希望他有空到北京來。問明了國外學者的大致身高、肥胖、行坐習慣后,陳文鑄立馬把8套不同面料、規格的中山裝放進了三個巨大的旅行箱中,當晚就坐上飛機到達北京。
“我帶到北京的幾套中山裝,有4套讓那位外國學者非常滿意,另外還有兩套,稍微大了點,不過冬天即將來臨,估計他穿上也是非常合身的。“陳文鑄一如既往的自信與樂觀。他告訴記者,這位學者需要經常到國外講學,覺得穿西裝打領帶比較麻煩,因而對中山裝這種既莊重又方便的衣著很喜歡,并表示以后就穿中山裝作為講學的專用服裝。
“這對宣傳中山裝太重要了,對推廣中國的服飾文化會有很好的作用,就好像當年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等人定做中山裝一樣。”陳文鑄非常開心說起往事。十多年前,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前來中山定制中山裝時,一套非常合身的中山裝穿在了丁肇中的身上,讓他連聲稱贊。后來,在丁肇中的影響下,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里克.馬斯金也定做了中山裝。
“我很自豪,我憑著這一把陪伴了我52年的剪刀,讓世界不少人感受到中山裝的魅力。”陳文鑄介紹。記者在他辦公室,翻開了他的相冊,看到了相冊里一張張國際友人穿上中山裝后與他的合影,不少是外國政要或學界名流。
陳文鑄憑著他的精益求精的態度,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,贏得了國際友人的贊譽,被稱為“中山裝大使”。
傳承中發展 設計出200多種款式
中山裝的制作“秘訣”在陳氏家族中已經傳承了幾代人。由于受到祖父的影響,陳文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裁縫,15歲起就學會制作中山裝,并一直研究它的工藝。
30多年前,為了推廣中山裝,陳文鑄從福建來到澳門。后來,一位中山的朋友告訴他,中山裝應該植根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——中山市。于是,陳文鑄又將企業開辦到中山。多年來,陳文鑄和他的傳人陳福星,得益于孫中山文化的滋養,將中山裝從原來的幾個款式,發展到了現今的“七彩中山裝”“中國龍中山裝”“祥云中山裝”等200多款。近年來,陳文鑄又主動出擊,在中山裝元素的基礎上,設計出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廣東館、2012年韓國麗水的中國館、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工作服。
《中山裝:一個時代的生命符號》一書的作者胡波先生介紹,作為中國服裝代表的中山裝,不但工藝考究,更主要的是,它的每個部位和細節,都有著不同尋常的含義。陳文鑄在這方面傳承得非常好,他在研究服裝工藝的同時,能專注服裝本身的文化,并開發出更好的服裝款式,讓中山裝的文化精髓內涵得到充分展現。
記者在陳文鑄的中山裝研究工作室發現,這里已經用上了電腦、數控裁床等現代化的設備。“現代化的設備提高了效率,但是該慢下來的地方,我們還必須慢下來,把傳統的工藝細細打磨出來。”陳文鑄的兒子、陳氏家族中山裝的第四代傳人陳福星告訴記者,他的父親在中山裝的制作上,一直都非常執著,認為祖先傳承下來的東西,只可做好,不能做差,要做出核心的價值來。